admin 发表于 2019-12-4 17:58:15

灵台无物澄心静,一念不起道心明

        灵台无物澄心静,一念不起道心明        (茅仙洞道教协会王长虹)        
        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来自淮南凤台县茅仙洞道教协会,很高兴参加此次玄讲经活动,让我们有机会欢聚一堂,共同学习领悟大道灵文。天尊慈悯,开经示道,练就赤文,设教垂科,悬黍珠说法,以救济众生。经文是圣真之言,修道之门径,六道众生,莫不尊崇。安徽省道协举办玄门讲经活动,实乃道教界一大兴事。贫道倍感欣慰!为此向举办此次玄门讲经活动的各位领导、高道大德,表示敬意!                   天尊垂慈演妙经,日用丹成付真灵。灵台无物澄心静,一念不起道心明。         气聚神住心猿定,意马平息神气盈。富国安民七宝事,正己澄心天地齐。                    道不离日用,作为玄门弟子,在日常功课之余,习诵各类大道灵文。在此过程中,学习《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时,常莫尚欢喜,赞叹此经字字精炼无虚。此经共计三百六十字,语句虽不多,却句句玄妙无虚,阐明了内丹修行的基础知识与哲学。《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阐述清静之妙法,身居之七宝,乃得内丹,养黄芽之径路。经阅此大道灵文,深觉此经尽显天尊慈悯,赞叹难可得遇此无上法桥。由此特向大家阐明,末学在修行《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时,得到的一点感悟与思考。正如开题所说“灵台无物澄心静,一念不起道心明”,来源于经本上“灵台无物谓之清,一念不起谓之静”,加上我们安徽道协此次“玄门讲经”主题“正己澄心,明道立德”而形成的。                   概因祖师灵通莫测,适逢安徽省道协玄门讲经活动,即是为众道友诸信众,借末学之口宣说此经圣意。末学才疏学浅,粗明经意,理解见识不到之处,望各位高道大德海涵。《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犹如黑夜朗烛,功德难量,不可称赞,不可思议。接下来是个人修行的一些领悟心得,分享给大家,敬请指正。                    第一部分:人身上药,俱匪亏盈。                   修道之人,二六时中,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出入不惧、内外无忧,一生磊落光明,不愧对天地、父母、日月、五星。日常在我们清天观三清大殿执殿时,常常有信众持诵《太上玄门早坛功课经》时,有不明经意者。常问起“上药身中神气精,人人俱足匪亏盈。这句偈语中的经意。为此也向善信们解释了很多内丹知识,并劝勉他们多读《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经文里告诉我们,修道者在日常修行时,要清心寡欲,节制饮食。规律起居独处静坐,不起一念。存神定意,紧闭口唇,牙齿相扣。目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观,调理呼吸。使自己的呼吸轻微出入,息息无声,而不停歇。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中自生甘露,缓缓咽之,长久坚持,不舍真求伪,不妄语,不自欺,自然气旺神明与道合真。                   天尊慈悯,告诉我们此等法要。细想今日众等,息无规律作无节制,损精耗气,神弱炁衰,不觉叹嚱。世间良药自在本身,神、与气精,先天具来。只因后天总总损耗,以至枯骸朽骨,百病缠身,命在旦夕。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之所以有人后天精气若盈若虚。莫为自造之业。吾等道门之人,当守精炼气。气盈神足,自然身康体健,长寿有望。而达此境界者,需常清心寡欲。天尊自然在经中开示。得此道者,需要清静。即十二时辰,常要清净矣。                   第二部分:守静者常安,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守静者常安,“十二时辰,常要清静”这八个字《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中重复提及多次,可见清静乃日常修行的根本法门,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吾辈当践行之。心无二念谓之清,念无驳杂谓之静;心不着相谓之清,意不停滞谓之静;念念圆明谓之清,光明无碍谓之静;一尘不染谓之清,万虑皆空谓之静;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谓之清,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谓之静。   
                                 
        何为清净呢?老君又在经中明示:夫清静者,灵台无物为之清,一念不起为之静。故清静者,是为日常修行之至道。在《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中即明了所谓“清静”,“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十二时辰,常要清静。但是为何要以清静处之呢?末学犹记:老君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即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心安静下来,才能观察到万事万物的道理。这是道祖教导我们的“求道之法”。思考源于独处,智慧生于安静。清静之余,为是含弘体道。唯有清静者,方得领悟大道。是以“如此清静,渐入真道”也。人处世间,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动于心,不惊其神;视名利如云卷云舒般变幻,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去留无意。  淡泊名利,始终以一颗平常而豁达的心境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面对生活,面对变故,面对荣辱,多一点平常心,不恐不惊。宠辱不惊,安之若素。唯有心安,才能在这浩大的世界里,让渺小的自己找到归处。人生本无常,心安即归处,不要让心太在意得失,放下得失,顺其自然。因为有得有失,有舍有得,都是人生常态。不要让心想得太多,简单一点,知足一点。因为活在当下,心无挂碍,才能活得愉悦。不要让心惊恐担忧,放下执念,不惊不扰。因为是你的逃不掉,不是你的勉强不来。活在这繁华世间,总要为漂泊的心灵,找到一个归处。看淡得失,知足常乐,宠辱不惊,在心里修篱种菊,悠然见南山。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世外桃源,不在任何地理位置,只在心安处。心若安,便有归处。有时,我们总是得失心太重,得不到的总是心怀惦念,已失去的总是念念不忘,该放下的又万般不舍。如此种种,患得患失,心神不宁。得失,不过是人生之常态。人是要有追求的,但如果得失心太重,患得患失,心不愉悦, 拥有太多都不会快乐。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看淡得失,一切随缘。随缘自在,心安然。活在当下,简单知足。活在当下,不为昨天的失意而懊悔,不为今天的失落而烦恼,不为明天的得失而忧愁。淡泊名利, 知足常乐,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天有阴晴月缺,人有吉凶祸福。百味人生,总有残缺的存在。知足常乐,才能自在心安。珍惜现实所有,不攀比,不嫉妒,安稳过生活。让心灵不被外物琐扰,寻一方净地,静养心灵。                   第三部分: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戒心文》说:“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邱祖长春真人;磻溪六年广立德,龙门七载修至道。既是通过“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的清静修炼而最终悟得性命双修,得就大道。如此便能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达到了随心所欲合于道,无所不能为的至地。这就是道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要义。思考源于独处,智慧生于安静。一个人每天吵吵闹闹,心浮气躁,是不可能有智慧可言的。                   《南华真经》中有一位削木做鐻(jù,古代乐器)的高人,技艺已经进入“道”的境界了。看到他做的鐻,大家都会惊叹他的鬼斧神工。有人问他做鐻的方法。他说:只是“斋以静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一个人如果可以做到“斋以静心”,自然也就接近“道”了。而道是道教信仰的核心,修道者通过自己不断的对天地人以及世间万物的感悟,来学道悟道行道,最终达到道的境界。道是先天之本后天之源,是万物之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物不包,无物不藏。迎着不见其首,随着不见其后。包罗天地,养育群生。世间万物无不有恩与道。但道从无需回报,道的恩泽只有学道悟道知道的人,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道法自然、包罗万象,它存在万物之中,引导着万物顺着规律不断蓬勃发展。是万事万物的平衡器,有了道一切的一切都会变的很和谐。道的特性是他养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不自大其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无私,常与善者,是修行之人追求的人生境界。而常清常静,自然渐入真道。所以道教徒以学道修道行道为行为准则,最终实现于道同德同行。                    第四部分为:止恶立善,正己澄心。                   《了心经》曰:“心为祸本,心为道宗。”《太上感应篇》说:“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有在生活中不断研习,不断修行,止恶,立善,正己,澄心,自然可以逐渐看清生命的本相,人生也就没有什么祸患和迷茫了。“人之靓丽,并非容颜,而在内心。心存善念,非靓也美,非富也贵”。有德自然香。有德行的人,讲究道德修为,自然是德高望重,赢得众人敬佩;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道自来居。所以,修道应以德为基。对于广大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是要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不断提高自身修为,多做利国利民的善事,积累功德。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清心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解人之困。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与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自然得就大道。                   道之尊,立于德。德复蓄养于万物。而德者,于人于己,既是人品。于社会莫为正己澄心。“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俭于饮食,不伤脾胃;俭于交游,寡过息劳;俭于嗜欲,优游自得。心静如水,波澜不惊,欲求少,所以心不浮躁,修心养性,自然有福报。东汉名臣,杨震以清廉闻名。王密在深夜里给他送金子,被杨震拒绝,王密说:“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正色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杨震给后代树立了很好的家风,后来杨震以及他的儿子、孙子、曾孙,四代人都做了皇帝的老师,四代三公,福报极大。忠厚朴实,天必佑之。                    “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天尊开示清静之法要。既是说清静者,何事不成?即为清静,即阶妙道。得道之者,德行备诸,故能正己澄心。为世之者,正直行化。富国安民,岂非从中得之者哉?《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善缘深厚,天官护持,法界玄音,福满三界,四生沾恩,犹如黑夜朗烛,即便不求仙果,也当抱此信心:“一证今生之福果,二修来劫之不堕。”吾辈既当慎行之。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高道大德:阖家安康,福生无量。谢谢!          2019年12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灵台无物澄心静,一念不起道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