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bg 发表于 2012-11-28 13:48:12

阴阳五行实质

为医而不懂阴阳五行,自古有之,于今为烈。其尤甚者,视阴阳五行为鬼神迷信,与愚昧落后、反科学等。即使有些见解者,也多将阴阳理解为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将五行看成是构成一物质之五种元素。总之,阴阳五行或被误解、或被歪曲,目前已达到相当混乱程度,在学术界及医疗实践中出现了淡薄、回避、甚至敌意趋势。

那么,阴阳、五行真的有那么迷信反动吗?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传统医学为什么必要以阴阳五行为其根本?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题。

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说,既不是医家的发明,也不是医家经典《黄帝内经》的创造,它的根在于《易》,是《易》、《老》学说在传统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易以道阴阳”早已成为定论,乾坤为阴阳,八卦、六十四卦亦皆分阴阳,阴阳就是道,故易一开始就将阴阳概念表露出来:

乾初九潜龙勿用,象曰“阳在下也”。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阴始凝也”。

乾是阳,坤是阴,乾坤是众卦之始。一部易经自始至终,无一不是表述阴阳道物状态、运行情形与过程,其中心就在于证明和阐释万物皆因阴阳道物而生灭变化这一根本道理。对此,坤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表达得最为形象生动:朋为有阴有阳之月,易以月象阐说易理,得朋即物生,丧朋即物灭,朋出为有阴阳故物有,朋入为无阴阳故物亡。

易是专言宇宙万事万物生灭变化原因及其过程的,因此人也逃不出其理。

《黄帝内经》是中华医学的奠基巨作,它最大功绩就在于将易理纳入医疗实践,并成为几千年来应用和发扬易的理论思想最成功典范之一。例如,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从上述论述可见,《内经》与《易》完全一致,是对易的继承和发展,医理就是易理,不同的是易言普遍性而医则言其特殊性。

后世医家亦皆不离《内经》指出的理路,医必遵循易理,如张景岳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这就是中华传统医学必要以阴阳五行说为其理论核心的根本原因,阴阳与五行源自于易,易是源、是体,医则是流、是用。

何为阴阳?其实质是什么?阴阳既不是神秘的幽灵,也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古哲所说的“道”,它是客观实在的、存在于万物人身中不见不闻的一种特殊物质。根据什么?

易、老道家的有关论述,对此早已讲得清清楚楚:

乾就是阳,坤就是阴,《系辞传》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乾坤阴阳都是物,是不见不闻、无形无质的“形而上”之道。形而上之道,能生形而下之器,器为有形质之万物,乾坤阴阳如为非物,如何能生出有形质之万物?因此易谓乾坤为“元”,元为原始祖物义。

《老子》更是不厌其烦,反复交代: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


《黄帝内经》也将阴阳纳入物的范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百病皆生于气也”,“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疾”。“气”即指阴阳道物,言“气”可让人产生阴阳为“物”的实在感。这里的天地之气指的就是乾坤阴阳,以上论述讲得还不够清楚吗!

所以,阴阳实质是物质,一种特殊之物。

至此,不解者还会追问:难道他们(易、老、内经等作者)说是物,阴阳五行就是物了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因为阴阳五行概念首先出于他们的文字中,我们解读的是他们的文字,他们说的不算数,难道非得不相干者来说才能算数吗?岂有此理!

五行实质也是阴阳道物,是阴阳的五种状态,因为阴阳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而其状态大致上均可划分为五,故谓“五行”,行即动变,指动变中的阴阳。五行非是通常理解的五种元素物质,那样理解不但错误,而且十分有害。

五行的提出与阐释,《内经》有重大建树,《灵枢·通天第七十二》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人应之五者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这就是五行,万事万物内部阴阳状态,只有这五种,不会多也不会少。

所以说五行也是阴阳,阴阳即五行,五行即阴阳,五行是细化了的阴阳,阴阳则是统言了的五行。

何来五种元素物质?元素说是套用西人之说,靠西说立足本意虽好,其实骨子里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大自信,总像觉着自己祖宗的玩艺靠不住似的!

以上为阴阳五行的实质,它们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阴阳五行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