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本命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佛教之最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21:00: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最大的戒坛

    我国福建省泉川市开元寺内的一座甘露戒坛,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戒坛。

    戒坛是佛教徒受戒之处。甘露戒坛最初建于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戒坛是明初建成的,为重檐八角攒尖式,坛分五级,最高层中供奉明代木雕的卢舍那佛坐像。坛顶正中藻井结构复杂而又精巧,作如意斗拱,是仿照北京天坛祈年殿所造。

    据记载,明末清初,全国佛教寺庙中,保存下来的戒坛仅有三处:北京戒坛寺、杭州昭庆寺和泉州开元寺,其中开元寺的甘露戒坛建筑规模最大。

    最大的饭锅

    现存放在甘肃省拉卜楞寺的“万人锅”是一只大型的不锈钢锅,锅口直径3.45米,深1.2米,可供给万人用餐,故称“万人锅”。

    据当地人介绍,这只锅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印度赠送的。由于锅大,当时只能把钢锅拆散,用牦牛驮运回来后,再用铆钉铆接而成。据介绍,煮一锅稀饭要从当天下午五时开始准备,到第二天中午方可开饭。拉卜楞寺当时只有四千多喇嘛,故一般只须煮半锅就够全寺人吃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2-12-12 21:00:41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12公里,背负邙山,南濒洛河,东望故都洛阳,是一座素称我国佛教“释源”和“祖庭”、 “中国第一古刹”的佛教寺院。建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是我国建寺历史最早的寺院,也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

相传东汉末年,汉明帝夜寝南宫,睡梦中看到一个金人,身高丈六,背项放射光芒,飞绕殿庭。第二天便问群臣,通人傅毅启奏说:“陛下梦中金人,大概是天竺的佛”。于是明帝便派遣蔡愔、蔡景、王遵等十多人前往印度取经求佛,史称“永平求法”。在《后汉记》、《魏书·释老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史籍中都有记载。

“永平求法”返回的第二年即东汉永平十一月(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汉城西门)外,依天竺宫塔样式修建了洛阳白马寺。“白马寺”,一名来历,源于汉明帝派去印度取经的蔡、秦等人在大月氏(今阿富汗)学佛教经典,缘会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并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便邀请两位高僧到洛阳传经,于是他们用白马驭着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来到京城洛阳。为纪念白马之劳,故取名为白马寺。

至于白马寺的“寺”,取自迦什摩腾、竺法兰两僧初来我国,汉明帝请他们暂住鸿胪寺(当时为涉外官署), 遂取“寺”为名。也就是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之所以称白马寺为“释源”,意指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是迦什摩腾、竺法兰两僧在这里翻译佛经的地方;称白马寺为“祖庭”,意指这里是佛祖居住的庭院。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

白马寺建寺以来,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白马寺原建筑规模雄伟,唐代寺内僧人多达千人。计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齐云塔、毗卢阁等建筑。寺门之外广场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山门是一座牌坊式三洞门,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过东西对称的两碑,便是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天王殿原是北魏时的三门,元代在三门内塑造四大天王像,至明代在寺前又进行了扩建,遂改为天王殿,为歇山式建筑。殿中央有一贴金雕花木龛,里面坐的弥勒佛。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佛后是韦驮天将。古印度神话说,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天将之首,法力无边,左手握降魔杵,右手擎“须弥山”,是护卫弥勒佛的首将。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大佛殿内主尊释迦牟尼。按佛法说,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觉、法力广大”,故称“大佛”。左侧为摩诃迦叶,是释迦十大弟子之一;右侧是阿难陀,他是释迦死后,第一次会诵三藏经时的主诵人。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

大雄宝殿内主以供奉三尊主佛,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佛教称这三尊佛掌管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故称“三世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 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大雄宝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接引殿是悬山建筑。殿内主尊阿弥陀佛。他站在那里,向人们“授手迎接,引渡西土”,故又叫“接引佛”。两旁站二菩萨,一是手拿净瓶的观世音,一是手拿牟尼宝珠的大势至,佛教称阿弥陀佛为西天极乐世界的佛主,故将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称为“西方三圣”。

清凉台是迦什摩腾、竺法兰二僧在此翻译佛经的地方。毗卢阁建在清凉台上。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又称大日如来,意为“光明普照”)。,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阁前左右是三间的配殿,分塑着“迦什摩腾、竺法兰”二僧的塑像。清凉台周围有小型建筑,构成幽雅的小庭院。院内的两株柏树为明代所植,古柏上有凌霄缠绕,每当凌花开放之季,金黄色的喇叭花点缀翠柏枝头,与院中的池水荷花相映,幽静中又给人以清新之感。故取“清凉台”。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经台。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终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今天的白马寺,已经是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清代加修的,整个寺院占地62亩。1961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本命年论坛 ( 皖ICP备09011201号 )  

GMT+8, 2024-5-3 14:56 , Processed in 0.01794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