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本命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73|回复: 0

儒释道:智慧与人生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3-9-27 10:42:56 |显示全部楼层
存心养性.探寻幸福的源头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英国学者罗索对“善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中国古代传下来的格言也称:“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只要心存善念,则风波不起;广施善行,则天下太平。
儒家对“善”极为推崇。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由此衍生出一个词语:存心养性,它的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人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只是原原本本的初心,在尘世历尽铅华,才有了喜怒哀乐爱憎恶。佛家虽然主张抛弃七情六欲,但是他们对“爱”却倍加推崇,不过它所钟的“爱”不是情爱,而是怜悯和善良。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意思是,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你。
                儒释两家皆看重善良,原因就在于善良可匡扶世间的正义,能够为人和社会带来无限福荫。不管是大善还是小善,只要为善,善因便可得善果,这是_个天理循环的道理。为了证明善良有多好,拿恶因得恶果来证明不行善会有多少遭遇,是件可笑的事情。行善本来就不是食欲、物欲那种能够苛求的东西,你对他人施与善、赐予福,本不求回报,可心却瞬间变得愉悦而坦然,而他人也会因为你的善而感到心情舒畅,人与人之间自然流露祥和之感,这不就是善果吗?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的善行幼年便已彰显。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里的大米越来越少,他感到很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乡亲们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动,连连夸赞屈原。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地方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自此屈原勤奋学习,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为后世所称颂。
                  三国风流人物刘备在给子刘禅的遗诏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告诉他,即使很小的善行也要做。虽然“善”有大小之分,但只有小善积多才能成为利天下的大善。无论大善抑或小善,都是永无止境的。宋代诗人杨万里说:“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为何“善”也变成了求之不尽的苦果呢?你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善不是负担,而是幸福。
           儒学的精髓是积极人世。与道家学派的师法自然相比,它少了一分潇洒脱俗,多了一分人世的使命感;少了一分消极避世,多了一分积极进取。与佛教的清静无为相比,少了一分来世报应,多了一分今生责任;少了一分普度众生,多了一分责己修身。因此,儒家有烦恼:修身不完善,有志难施展……但更多的是乐趣:修身之乐,施展抱负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乐,而这些,正是其他学派永远无法企及的,也是儒学思想魅力不减、源远流长的内在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本命年论坛 ( 皖ICP备09011201号 )  

GMT+8, 2024-3-29 23:44 , Processed in 0.02589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